生活中的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又称为黄曲霉毒素,其在国内的知名度,因2011年12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抽检结果,大幅度提升。因为,国内知名乳制品企业,蒙牛再次不名誉地上了清单。自三聚氰胺事件后,乳业的每一次不名誉事件,都很容易成为热点。黄曲霉素,自此名声大噪。

所谓霉素,顾名思义是产自霉菌的一种物质。实际上,在所有霉素中最出名的是青霉素,作为第一种广谱抗生素,拯救无数性命。而霉菌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也非常密切,比如豆腐乳的制作过程,就需要利用某些霉菌。同时,生活在潮热地区的人,各种日常物品发霉也带来很大的麻烦和经济损失。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日常所称的霉菌,大多是丝状真菌的俗称。真菌在生物学中独成一界,虽然真菌和人类的健康、疾病和生活的关系都非常密切,但我们对它们依然所知甚少。我们吃的各种蘑菇就是真菌中的一类,而霉菌和蘑菇的大差别之一,就是它们不会长成蘑菇那么大的子实体,而是生长为肉眼可见的各种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

黄曲霉素来自于黄曲霉等曲霉霉菌,其毒性极其强烈,据估计是氰化钾的十倍,同时兼有极强的致癌性。更加糟糕的是这种毒性强烈的生物毒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遍布人类所食用的主食之中。比如各种坚果(花生和核桃)以及大米、玉米以及大豆之中。虽然,其毒性如此强烈,但通常情况下,其含量很低,要引发直接死亡是相当困难的。直到饲料工业化时代后,1960年,黄曲霉素在英国制造了一次惨烈的大屠杀,10万只火鸡因此倒毙在饲养场,史称火鸡X病。被吓破胆的农场主,迅速上报“疫情”,最终科学家发现,幸运的是或者不幸的是,这些火鸡并非死于传染病,而是死于中毒,毒素来自饲料中使用的花生粕(花生榨油后的残渣)。自此之后,黄曲霉素和花生之间的关系就紧密相连。除了植物之外,动物性食品中尤其是奶制品中,也可能会被黄曲霉素污染,奶牛等食用了含有大量黄曲霉素的饲料后,进入体内的黄曲霉素会从乳汁中再次分泌出来。

实际上,黄曲霉素不止一种,它是一类极其相似的化合物的总称,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之多,其中代号为B1的黄曲霉素毒性最强,其半数致死量为0.36毫克/公斤体重,而通常被认为剧毒甚至被夸张为毒药之王的氰化钾/钠,其半数致死量的数据从5~150mg/公斤体重不等,相比起黄曲霉素B1而言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唯一的问题是因为氰化物对我们有用,因此总有人可以轻易地获取它们,这成就了氰化物剧毒在大众中的威名,而黄曲霉素这样的东西可没有工业化生产。黄曲霉素导致动物或人的急性中毒死亡的原因,已经被研究得比较透彻,虽然该毒素对所有细胞都有杀伤能力,但经口进食后,其主要损害的是动物肝脏。肝脏是非常重要的解毒器官,正常情况下,来自消化系统的血液,回流入心再次被分配到全身之前,必先通过肝脏的过滤。遗憾的是,我们的肝脏对付不了黄曲霉素,否则我们就不会将它定义为一种毒素了。事实上,大剂量的黄曲霉素B1,会迅速彻底破坏动物的肝脏,动物死于因肝脏功能衰竭而导致的全身性中毒。

如果黄曲霉素仅仅具有急性毒性,医学界还不会对它过于看重,但麻烦的是,很快人们就发现,这种在人类食物中广泛存在的毒素,还具有极其强烈的致癌性。在实验中它能诱变所培养的细胞,将它们转变为癌细胞,同时大规模的卫生统计学调查也发现,膳食中黄曲霉素的含量与地区性的癌症发生有密切关系,而且主要相关的肿瘤是肝癌,这和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的黄曲霉素的急性毒性也是相吻合的,同时也是因为普通烹饪条件下,黄曲霉素并不会分解为无毒物质,它需要2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才会发生无毒性转变。不过,在强碱性条件下(PH9以上),黄曲霉素会迅速分解。这两个条件,都不会出现在日常的烹饪过程中。

那么对我国而言,能生产黄曲霉素的霉菌的分布情况如何呢?由于多数霉菌都喜欢温暖和潮湿的环境,因此全国检测的结果显示,广西地区名列前茅也就不那么让人吃惊。总的来说,我国黄曲霉的分布情况是华中、华南和华北地区的产毒株的种类多产毒量也大,而东北、西北地区则少。

事实上,如果我们相信国家在控制黄曲霉素方面所做的努力的话,日常生活中,对你威胁最大的黄曲霉素其实来源于各种你喜欢的干果食物,如花生、核桃等,以及手工自制的豆瓣酱、花生油等。许多人认为,只要吃到有苦味坚果,只要及时吐掉就行,但这种经验并那么不靠谱。因为有勇士品尝过真黄曲霉素,这东西人类的舌头品尝不出来什么味道。当然,在实践中,发霉的花生等坚果中,含有别的一些苦味物质,因此可作为一种可能有毒的指标,但也仅此而已,不苦未见得安全。总之,一切发霉的食物,都要慎重对待,包括传统食品豆腐乳乃至在生产过程中,刻意诱导发霉的制作工艺都值得怀疑。不能说,大自然充满了恶意,但生命的真谛是挣扎求存,被工业技术宠坏了的人们,早就忘记了先祖神农们的惨痛经验。

(原载于健康中国人网,原文标题为《黄曲霉素的简说》)

 

~~~欢迎转发~~~

!!!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