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感冒,输液治疗没有必要也没有效果,反而增加了风险。因此,给普通感冒病人输液,不管输注的是什么,基本都属于过度治疗。
不仅“感冒了输点液好得快”是错误的,甚至“感冒了要输液”这个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作为输液大国的中国,所有正规出版的医学院教科书对普通感冒都不让输液,更别说对输液指征要求更加严格的欧美日了。教科书上这么写着:对于普通感冒,输液治疗没有必要也没有效果,反而增加了风险。因此,给普通感冒病人输液,不管输注的是什么,基本都属于过度治疗。
但是不管怎么解释感冒的原理和关于治疗普通感冒的研究,都抵不过人们对个人体会的盲信。很多人坚称输液之后就是感觉舒服多了,或者说自己每次感冒都得输液,不输液就好不了。要改变一个医学常识,往往需要严格的临床研究,或者是重大医学发现。这些人的感觉能否算是重大医学发现,甚至要考虑改变“感冒不该输液”这样一个医学常识呢?事实并非如此。对于感冒的治疗,一般只需要补充水分和休息就可以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输液时发生了什么,和不输液有什么不同。输液输入最多的成分是水分,但人体输液不能输纯净水,必须输入含有一定张力的液体,否则容易造成细胞肿胀坏死。所以输入的水分一般是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溶液。假如输液以后真的感觉好了很多,那么第一个可能就是纠正了脱水状态。严重的脱水会有口渴、尿少、心慌等症状,也有很多时候脱水表现为疲乏无力(感冒时尤其常见)。除非有严重的消化道或全身疾病导致无法饮水,否则饮水和输液对身体补水的能力是相当的,而且显然喝水比输液更加安全。
输液与不输液的另外一个显著不同,在于身体的部分制动。制动其实就是休息。一般人输液时都会安静地躺着或者坐着,电影里当人物要从病床上起身行动的时候,往往就会表演撕输液针。我们在运动、考试之后,开始休息的时候都会有很舒服的感觉,这是因为身体对抗应激产生的内啡肽带来了欣快感。感冒的时候也是如此,觉得输液管用的,可能只是“静静地躺一会儿”起了作用。
进一步讨论,输液的效果还可能和人际关系有关。我们是社会动物,在一个竞争社会里,每个人都被要求显示自己强大的一面,然而在现代社会示弱反而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照顾。两个同事,一个输液另一个不输液,显然输液的那个能得到同事们更多的关心。之前有个热门新闻就是一个患了上呼吸道感染和一个患鼻窦炎的外科医生,因为手术间隙输液,获得了很多关注(详见《带病看病真的是正能量吗?》)。感冒的症状不仅和病毒感染造成的局部炎症有关,还和人的精神心理有关。有研究显示,孤独的人比一般人感冒症状更重。只不过很多人可能分不清症状的好转究竟来自输入身体内部的液体,还是身体外部的关怀。
总之,很多人体会到的输液对感冒的“效果”,其实有更合理的解释,并不能作为感冒需要输液的证据。尽管静脉穿刺输液总体上是一项安全的技术,但依然会带来一定风险;儿童输液还带来痛苦,由此还可能引发医患矛盾。再考虑到输液往往伴随着抗生素和其他药物的滥用,那些似有实无的“效果”就更不能作为输液这种给药方式被滥用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