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大咖健谈

探因 | 营养和食品科学领域为何是商业利益和骗子泛滥的重灾区?

最近,Kearns, Schmidt 和Glantz三位博士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特别报道,揭示了以前不为人知的一个行业内部计划,美国糖业曾操纵了高糖饮食健康风险研究。
Kearns三人通过查询制糖业的内部文件和历史记录,理清了这个内部计划的时间脉络,并展示了证据。

玉米的身世

考古学者发现的玉米样本,自古至今它们有着惊人的相似。图© Robert S. 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进化不仅可以是缓慢渐进的,还可以因为某个基因微小变化而产生迅速剧变。玉米便是此中典型案例。

1492年哥伦布在美洲发现印第安人以玉米为食物,于是将其带回欧洲, 随后传播种植到世界各地。中国则在明代将玉米引进。

玉米是一种驯化作物。与小麦、水稻有明显的野生近缘种不同,人们很难找到果实颗粒分排密布在玉米轴上的野生品种。

玉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目前认可较多的一种说法是,其祖宗是墨西哥的大刍草,又称为类蜀黍。其植株形态和果实形态均与现代玉米有较大出入。

从风水、算命到中医

辨识出中医与风水算命一脉相承的垃圾理论,就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结论:反对中医者未必懂中医,但信奉中医者却一定不懂中医。

我上初中时,有一年春节期间去浙皖交界处一个偏远而贫穷的山村走亲戚,同行有一位业余“风水师”——我确定那也是他第一次去那边。酒酣耳热之际,风水师开始显摆他的技艺。他围绕着一座古老的徽式建筑转了一圈,然后下定论:这栋房子由于门前的两棵老柏树所种的方位不对等原因,主人家里将有“五子之灾”。

做个简单的朋友

成人交友不易,还因为朋友关系是相对长久的,短时间内看清楚一个成人也相对困难。

你会如何向孩子解释什么是朋友?

逛微博也有一段时间了,见过一些朋友反目成仇的事情,还经常听到类似这样的话:“某某是你的朋友,你怎么能这样?”这样的质问在围绕着方舟子的话题中常见。有一段“每日七言”的感悟称“人与人相遇,大抵是始惊,次醉,渐迷,终醒”,这段话被广泛引用,也曾被某网友引用在对一段关系的感慨中。

老遇见这样的话题不禁让人疑惑:什么是朋友?与朋友相关的词语很多,现在很流行网友,还有书友、棋友、至交、故交、世交、君子之交、酒肉之交、莫逆之交、金玉之交等等。如果把每个词语都解释一遍,那会是很长的篇幅。还是回到开头的问题:你如何向孩子解释什么是朋友?

黄禹锡事件镜鉴

方玄昌按:10年前,韩国黄禹锡造假事件震惊国际科学界,时在《中国新闻周刊》任职的笔者采写了这组报道。彼时,中国类似的造假事件已经层出不穷,但却鲜有得到惩处者;正因此,笔者以尽可能不那么枯涩的笔法记录了黄禹锡被调查整个过程的流水账,相信有心的读者能从中读出,假如事件发生在中国,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被终止,黄禹锡有无数个机会逃脱或推卸责任。

或许你会说:优秀的科研规范如一,造假的成果各个不同;对比韩国黄禹锡与中国造假者无意义。然而,如果我们认真审视,就会发现黄禹锡的造假背景(大环境)、动机、历程、手法(及留下的漏洞)、被发现后的掩盖及推卸手段,都可以在中国许多造假者的身上得到印证;唯一的不同,是造假者的下场。

周年重温 | 方舟子谈韩春雨事件:从急功近利到骑虎难下

2017年8月2日,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正式撤下其关于“NgAgo基因编辑”的论文,至此,“韩春雨事件”的争议告一段落。

有关韩春雨涉嫌造假一事的讨论,一年多来从未停止。2016年5月,国内媒体开始大肆报道韩春雨和其“诺奖级”成果;随后,质疑的音声出现——2016年7月2日,方舟子发表文章公开质疑韩春雨实验的可重复性等问题,引发了舆论对韩春雨成果(造假)的关注。

2016年8月2日,科学猫头鹰专访方舟子,发表了《方舟子谈韩春雨事件:从急功近利到骑虎难下》一文。文章发表后,阅读数很快达到7万余次,将质疑的声音推向高潮:

“生物技术领域是造假的重灾区。我们在评价生物技术新进展时要谨慎,不要过于热情。越是重大的成果越要等别人的重复。”

“一项重大的成果,就一定会有很多人去重复,有假就会被发现,这可算是科学共同体的一种监督、净化。”

整一年后的今天,这一事件终于有了初步结论。尽管远未盖棺——校方调查会否认定他是有意造假、他所获得的荣誉和巨额经费该如何处置、他是否会因故意造假而接受法律法规惩处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给出答案。让我们重温一年前这篇具有警示性的对话。

方舟子 | 不要轻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中国营养学会最近发布了2016年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不久前美国农业部也发布了最新版《美国人膳食指南》。中国人、美国人都是人,身体对营养的需求,食物中有害成分对身体的危害,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是哪个国家制定的膳食指南,如果是根据科学研究成果做出的,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那么应该都是差不多的。有的人总喜欢把中国人当成特殊物种,以为中国人的身体和外国人不一样,这是很荒唐的。这些人别忘了,美国人当中也包括很多华人,《美国人膳食指南》对美国华人也是适用的,而不是说让这些华人去找中国的膳食指南。

从《地心引力》到《星际穿越》(下)

科幻影片中的种种“不科学”成分,除了为方便讲故事服务,往往还是“科学”让位于“人性”或“情怀”的结果;但他们本来还可以做得更好。两部片子的物理学考试均不及格。

卡隆说,《地心引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因为它的故事和风格都是如此现实,是基于现实的虚构,而非对未来的幻想”。

诚然,《地心引力》中所涉及到的技术均来自当下,且在视觉范围内还只涉及到牛顿力学;相比之下,《星际穿越》则是从头到尾都在解读和延伸相对论,在我看来这部片子简直是对爱因斯坦的献礼:在他去世半个多世纪之后,人类在理论物理领域不仅没有显著超出他设定的思想范围,甚至连“幻想”也必须在相对论框架内进行。难怪当年爱因斯坦去世时,《华盛顿邮报》曾以一副漫画暗示其为宇宙运行规律的终极解释者——至少是终极解释的奠基人:“许多年之后,当外星智慧生命透过浩瀚的星空俯视地球这颗宇宙尘埃之时,他们在此只看到一句话: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