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健康知识

会阴侧切:伤害还是保护?

最近微信上有篇帖子,将会阴侧切作为中国产科医师集体残害妇女的“罪证”,传播甚广。更有女性看了这帖子后,对生育产生恐惧。为了回应广大读者的关注,有必要对这个问题科普一下。

所谓“会阴侧切”,是指在第二产程过程(指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这个阶段)中,因某些医学需要对会阴部的阴道侧壁进行切开的手术。在国外,会阴切开有正中切开和侧切两种,而国内基本上都是侧切,很少有正中切开。因此,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本文一律指侧切。侧切时剪刀方向是斜的,从而避开了肛门,这样切口与阴道侧壁之间就有了一个夹角。由于第二产程过程中,患者的疼痛处于最强烈阶段,对其它疼痛不再敏感,很多医院手术时不使用麻药,患者当时也的确感受不到侧切的痛。但在胎儿娩出后,分娩的疼痛消失或减少,医生缝合侧切伤口时会有强烈的痛感,因此,国内越来越多的医师也开始在切开前使用局麻。

针灸再被证明无效

尽管已有作者论证,针灸在正统中医那里其实是不入流的医术,但如今针灸却是让中医粉丝引以为豪的东西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方有些人对针灸的接受程度要高于中草药,针灸师甚至可以在执业医师指导下为患者进行治疗,甚至美国军队招聘针灸治疗师也能让中医粉丝们兴奋不已。但热衷于传播中医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中医粉丝不会告诉人们的是:针灸的疗效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而且这种质疑对中医来说远比目前中医存废之争的观点致命,因为都是基于严格的临床试验数据得出的,很难用爱国、爱传统文化来搪塞。

中医切的是什么脉

西医也切脉,切的是手腕桡动脉的搏动,桡动脉上来自肱动脉、腋动脉、主动脉、左心室,往下只“濡养”手掌这么一小部分结构。西医切脉切的是动脉搏动的速率、节律、紧张度、强弱、波形和动脉壁,反应的是动脉血管及血流动力学状态,其机理皆明确可证。如水冲脉,是Crrigan首先描述的,脉搏骤起骤落如潮水冲涌,主要反映的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所导致的动静脉压差的增大。由于血压测量技术方便准确,这种对医生基本功要求极高的脉象实际上已经没有实用价值。又如奇脉,指平静吸气时脉搏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其机制是心包积液时心室舒张受限,由肺循环回流至左心室的血量减少,左心搏出量锐减,脉搏因之变弱或消失。再如“脉搏短绌”,是由于心房颤动、频发室性早搏等情况下,部分心脏搏动太弱,心搏量太少,无法引起周围血管的搏动,导致脉率小于心率,所以出现“短绌脉”。总之,西医的脉诊,真实可操作,机理明确,因为有更多更可靠的诊断方法,脉象的诊断价值非常有限。

谈吃盐

人类是如何发现盐的作用,早期的人类是如何获得盐的,这个问题我还真的回答不出来。但我们知道,盐是最早由国家控制的商品,是当时“国税”的主要来 源。 “盐为百味之首”,盐成为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物质。一旦缺了盐,我们不仅吃不下饭,而且体力很差,缺乏很多要通过盐获得的物质,搞不好会生病。

我们平时所说的盐,跟化学中盐的概念不一样,本文也是如此,这里的盐仅指食盐。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但还含有少许氯化钾、碘及一些微量元素。所以说食盐就指氯化钠还真有点不确切。

你真的认识瘙痒吗

皮肤科求诊的患者中,要求解决“瘙痒”的占了非常大的比例。瘙痒的病因很复杂,但总体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原发于皮肤的;一是继发于其它组织器官的疾病,或是作为其它组织器官疾病的表现之一。

既往认为,瘙痒和疼痛可能是身体对刺激作出的同一类感受反应,在一个敏感度以下表现为瘙痒,以上则表现为疼痛。但随着神经生理学研究的发展,科学家发现瘙痒和疼痛很可能是相互作用的两种独立的不同感觉。尽管它们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但两者的行为反应模式不同:①疼痛诱发屈肌反射,瘙痒引起搔抓反射;②吗啡能止痛但可产生瘙痒;③皮肤温度升至41℃可以止痒,但不止痛;④除去表皮和真皮的上部,可消除瘙痒,但不能去除疼痛。

哪里出血

一说消化道出血,没见过真正病人的就会想到影视剧里口角流血、手帕染血,甚至夸张到天女散花的场景。和任何被美化的症状一样,真正的消化道出血场面毫无美感,如果不是身经百战的消化科医生,很可能被吓蒙,甚至留下心理阴影。也只有消化科医生,才能从众多的消化道出血病例中看到逻辑,冷静思考,挽回病人的生命。

消化道出血历来是内科教学的重头戏,也是任何级别医学考试的必考项目。而对于非消化专业和消化专业医生要求又不相同。如果是非专业的医生和医学院学生,只要求分清是不是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道出血的上下。

是是非非话大麻

古今中外的各国各族各部落中的“神农”以及发明家,给人类留下了诸多具有刺激神经和精神能力的物质遗产,随历史文化政治的变迁,其中多数被禁止,少数成为医用药物(吗啡等),极少数则可以合法生产和销售,如:茶叶、咖啡、烟草、酒以及巧克力等。

大麻,一种古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已有长达六千年的栽培历史,其纤维成分是制造麻绳,布料、造纸等的基础原料,但这并非它吸引公众关注的原因。大麻成为聚焦点,是因为它同时还被定义为毒品。而什么是法律规定的毒品,则取决于传统、政治、经济和科学之间的博弈。近年来,西方科学界对大麻的研究日益加深,2007年,知名科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称大麻对身体和精神(主要是成瘾能力)的负面影响,低于合法销售的香烟和酒,这篇论文给那些倡导大麻合法化的阵营,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其争论的余波能从西方到达中国,则要拜某些行为不那么检点的大陆、香港明星之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