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健康知识

口服胶原蛋白能不能美容?

皮肤是人体表面积最大、最暴露的器官,也是最早老化的器官,或者说,最早能让人注意到老化的器官。皮肤能够显得光滑,很重要的原因是皮肤里头一种叫胶原蛋白的蛋白质在支撑着。胶原蛋白占了皮肤干重的70%。但是皮肤中胶原蛋白的数量逐年在减少,一年大约下降1%,皮肤也就逐渐失去了强度,出现了皱纹。如果能从体外补充胶原蛋白,让皮肤中的胶原蛋白数量保持不变甚至上升,不就能让皮肤永葆青春吗?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胶原蛋白保健品,号称吃了它,就能补充皮肤中的胶原蛋白,让皮肤焕发青春。这种产品是从国外传进来的,但是与国人“吃什么补什么”的传统观念不谋而合,很快成了国内保健品市场上的宠儿。

一种致命元素的传奇

发现新的化学元素,曾经是化学家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耀。英国人在新元素发现榜上一度遥遥领先,在1807~1808年间,戴维一个人就发现或首先分离出7种元素。但是之后的四十多年,这个荣耀再也与英国人无缘,新发现的十几种元素都是瑞典、德国、法国、丹麦、俄国人发现的。新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越来越稀少,发现也就越来越困难。

艾滋病疫苗——三十年求索路

1995年,达斯汀?霍夫曼在灾难片《极度恐慌》扮演一位将人类从一种极度烈性的传染病中解救出来的英雄医生和科学家,他拯救世界的武器是疫苗。当然,毫无疑问,成功总是在吊足了观众胃口后的最后一分钟时到来。

疫苗接种,由于国家的大力推广,甚至强制,使得今天的绝大多数公众对疫苗这个词并不陌生。但疫苗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可以保护我们免遭某些细菌和病毒的屠戮?在已经有多种艾滋病治疗药物问世的情况下,为什么科学家还要尽力研制艾滋病疫苗?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先知道一点关于疫苗的基础知识。

大流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爆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导致全球死亡少则2千万,多则1亿人(一般认为约五千万人),其中尤以青壮年为主体。此次流感爆发,不仅创下单次爆发死亡人数最多的记录,其传播速度和地域之广,也创下历史之最。从北极的爱斯基摩人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小岛,在北极甚至出现整个部落全部死于流感的情况。这一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传染病爆发,让流感迅速超越许多老牌传染病,成为威胁人类公共安全的头号恐怖分子。近日来,零星出现的H7N9型流感患者,其高死亡率让人心惊。作为普通公众,实在有必要对何谓流感,流感的历史,以及怎样防范有所了解,才能避免无谓的恐慌和鲁莽。

垃圾的逆袭

“垃圾DNA完全有可能在某些复杂遗传调控机制的快速进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对高等生物是不可缺少的。”
   
    ——— Francis crick (DNA之父,中心法则的创立者)

1972年,加州理工学院的大野乾(Susumu Ohno)提出了一个假说。他认为哺乳类动物的基因不可能超过三万个。理由相当的简单,基因越多,任意一个基因发生突变的概率就越大,而绝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在大野乾的模型中,超过三万个基因的哺乳动物,纯粹是自取灭亡。然而,相对于当时已知的哺乳类动物基因组的大小而言,三万个基因实在是太少大量的不用来编码蛋白质的DNA序列,则被他称为垃圾DNA。

“试管婴儿”诞生记

自人类起源以来,第一个经体外受精方式获得生命的女婴,在1978年于英国诞生。这个爆炸性事件,在西方世界引发轩然大波,迅即成为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而“试管婴儿”一词也因此进入大众视野。虽然,在此之前,爱德华兹的研究工作已在相关领域引发不安和压制。但直到第一个实例出现后,经媒体的极度渲染,饱受不孕折磨的诸多家庭,才第一次知道,原来还有希望经由其它方法来获得一个自己的孩子;而勿需依赖该技术的其它公众,对该技术的评判,或许主要取决于他们的政治派别、宗教情结等影响因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试管”一词误导。

再说胶原蛋白肽的骗局

再说之前,我们先看看中国营养学会杨月欣的科研成果(简略):“……胶原蛋白肽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细胞更新及修复环节上,……肽可以自然启动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增生,让皱纹和细纹明显减少,……海洋胶原肽吸收迅速,短时间内到达肌肤组织,帮助细胞再生。……实验结果显示,使用4周后,……可以根本解决肌肤老化的问题,给肌肤看得见的光泽、滋润和紧致云云。

杨月欣的此番结论,让人感觉胶原蛋白肽犹如她家饲养的一大群宠物,集结号一吹,这些胶原蛋白肽整装待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齐刷刷地披荆斩棘,直奔皮肤,皮肤很快就宛若新生了。若是遇到想美容的人士,看见大专家的此番论述,势必会欣喜若狂,恨不得立马掏钱,顿顿都吃胶原蛋白肽了。

为什么说大豆里面缺乏甲硫氨酸

之前方舟子在揭露胶原蛋白骗局的时候,部分网友对此发生了十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范围扩大到了大豆、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等营养学内容。网友“松鼠云无心”坚持说大豆的甲硫氨酸(也叫蛋氨酸)含量丰富,并不缺乏,其依据的是大豆及其蛋白中含有甲硫氨酸,这种评价方法是不科学的。以下就简单地针对大豆里面是否缺乏甲硫氨酸做一阐述。谈此话题前,先普及几个概念:

一半误诊率有那么离谱吗

临床医学界原先有个说法:最高明的医生,单纯靠问诊和体格检查,误诊率也在百分之五十左右。现在这个说法公开到了公共媒体上,被媒体解读为不负责任,医德沦丧。其实这个误诊率百分之五十的说法,恐怕在医疗圈内,在一些高年资医生那里,都被误读了。如果明白误诊率的计算方法和原理,这个百分之五十的误诊率根本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