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科学猫头鹰

惊天秘密:中医误诊率为零

N年前,我的老师对我说,误诊对每一个医生而言既是难以避免的,又是最宝贵的财富。正如“一将功成万骨枯”,名医的成就同样是建立在无数患者的痛苦和牺牲之上的,不误诊的理想医学完美医学是不存在的。

以后十几年的临床实践中,耳闻目睹,不断印证老师的话。误诊是普遍存在的,据美国尸体解剖病理学统计,临床诊断误诊率高达30%以上。尸体解剖病理学诊断被视为衡量临床误诊的金标准,是现代医学的纠错机制之一,体现了寻根究底的科学精神。看起来明确无误的诊断,常常在病理中被否定;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难病例,又常常在病理中找到答案。病理医生被称作医生的医生(doctorˊs doctor),似乎是专为揭露误诊而存在的。现代医学正是在不断的自我找错,不断的总结提炼中,才不断的脱胎换骨的。如果说“医学功成万骨枯”,并非是夸张之语。

乙肝病毒的自然史

患者从电视媒体和无良医生那里不断被强化暗示着“乙肝、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似乎乙肝不治疗就一定会变成肝硬化,肝硬化不治疗就一定会变成肝癌,也似乎只要治疗就可以改变这样的厄运。他们的恐吓成功了,许多还称不上乙肝的HBV携带者本不需要治疗,却倾家荡产的去追求“根治”“转阴”,养肥了无数的“中医”(有时=“中国医生”)骗子。那么乙肝的自然史究竟是怎样的呢?

首先,人接触乙肝病毒并不等于感染乙肝病毒。人类有着强大的保护屏障,乙肝病毒并不是那么容易突破的。食物尤其是中国的食物中含有乙肝病毒和其他各种致病微生物的可能性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但它们突破消化道黏膜和胃内强酸屏障的可能性仍然非常低。其他分泌物如唾液、精液中的乙肝病毒含量本来就很少,因此被感染的可能性更低。

乙肝携带者需要治疗吗

乙肝的“携带者”分两种情况:慢性乙肝病毒(HBV) 携带者和非活动性表抗(HBsAg )携带者。慢性HBV携带者是指血清HBsAg和HBV-DNA 阳性,HBeAg 或抗-HBe阳性,但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与其区别在于,HBV-DNA阴性,而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

指南明确规定,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不需治疗。

通过比喻理解“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是现代医学判断疗效的“金标准”,它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疗效要经过它的同意?不妨用比喻来解释之。说起来这是受中医的启发,因为中医最喜欢比喻了,如果中医不是习惯把比喻直接作为推理和结论,这不失为它的一个优点。

买苹果,王婆打开了一箱。“又甜又脆的苹果喽!不甜不脆不要钱”,说的好听!当然了,卖苹果的说的都好听。如果你是个智力正常的消费者,不需要考虑就会挑几个看看。不错,确实没有烂的。但是只看“几个”是不够的,最好把整箱都翻看一遍才放心。只是你没有时间,或者王婆也不让干。那么,你检验的越多,“这一箱苹果都是好的”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大样本”的意义。

青蒿素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9月12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仅次于诺贝尔奖的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对这一中国人取得的难得的造福生民的伟大医学成就,我的认识如下。

一、中医中药对发现青蒿素的贡献有多大?

我的观点是,相当于苹果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贡献。这种贡献不能说是零。

降压:站在患者的角度

世上有两种医学:一种是站在医生角度的医学,一种是站在患者角度的医学。前者是傲慢的,或者是贪婪的;后者是谦逊的,并且是慈爱的。傲慢在于它片面理解了循证医学,单方面强调证据,使证据和病人脱节而成为一种纯粹的“学术”;贪婪在于它突破原则,使医者的利益凌驾于患者乃至于医学本身之上。站在患者角度的医学,并不仅仅是慈爱和谦逊,其本质是,完完全全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在此基础上追求建立在证据之上的最佳性价比。

 以上关于医学“分类”的说法是棒棒医生近日有所感想而独创的见解。

水浒医话:郑屠死亡病理过程分析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水浒传》最痛快淋漓的段落,撇开文学欣赏,从医学角度,剖析郑屠死亡的病理过程,虽有煞风景之嫌,不失为绝好的科普素材。

尽人皆知,郑屠被鲁达三拳打死,有分教,第一拳:“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施耐庵以生花妙笔把郑屠所受连续三次外力损伤的临床表现描画的栩栩如生,却给临床分析带来了困难。诊断学基本原则之一,对症状体征的描述要力求“写实”,避免用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尽量少用形容词儿。现在,施耐庵同学对三次外力作用后的表现连用三个绝妙比喻:油酱铺、彩帛铺、全堂水陆的道场,它究竟包含有怎样的病理过程呢?

大长今的医道

看《大长今》如看《红楼梦》,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东西。中医粉们哀叹中医在中国的衰落,却在《大长今》里得到完美再现。棒棒的看法完全不同,在《大长今》精美的传统包装下,有锐利的现代视角,《大长今》的医学思想远非传统医学所能包含。

一、实践的思想。

我们如何知香臭?

《灵枢》:“鼻者,肺之官也。”“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这是中医的著名理论。肺司呼吸,鼻为呼吸通道,古人把鼻挂靠于肺是相当可以理解的。鼻同时又有嗅觉功能,可以闻香识女人,甚至练成田伯光的“天鼻通”神功,这种嗅觉是否也依赖于肺的生理功能呢?非也!二者全不相干!

科学家早就发现,人类嗅觉可以识别约1 万种气味,并具有比视觉更长久的记忆。但是,这种辨别能力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直到2004 年才由诺奖得主美国理查德. 阿克塞尔(RichardAxel)和琳达.巴克(Linda B. Buck)解决该难题。他们的开创性研究结合以往结论,我们终于可以清晰阐明嗅觉系统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