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科学猫头鹰

关于疟疾及青蒿素的发现与中医的关系

关于疟疾,友谊医院纪大夫在百度百科上说的很详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疟疾在我国历史上是很盛行的,疟疾爆发时有的地方发病率高达80%多,解放后随着卫生条件和医疗条件的改善,疟疾慢慢在一些地方绝迹,比如湖南曾经也是疟疾的高发区,但二十多年来也没再发现过疟疾,有的也是输入性的,比如从非洲打工回来的劳务人员,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比如云南、海南等地方还有疟疾存在,现在世界上疟疾广泛流行地主要是非洲地区和东南亚。

笔者曾于去年八月去非洲,感染过一次疟疾,住院期间一位病友去东南亚考察回国后也感染了疟疾。我毎天从下午开始发烧,迅速烧到40度,苦不堪言,病友就比我舒服多了,两天才烧一次,这是因为我们得的疟疾种类不同,我得的是恶性疟,他得的是间日疟。疟疾分四种: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恶性疟。东南亚、我国疟疾主要是以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为主,非洲很多地方以恶性疟为主,同时很多人患疟疾经常患混和疟,两种疟同时患。因为这几种疟疾都是靠一种叫按蚊的蚊子来传播的,按蚊吸血的时候就把疟原虫的孢子传到了人的血中。不是所有的按蚊都能传播疟疾的,并且要有一定的群体量,这解答了我以前一个困惑:为什么在湖南还有蚊子,也应该有按蚊,为什么二十多年没有爆发疟疾了。

也谈HPV和宫颈癌检测

人类乳头狀瘤病毒(HPV)是一组小DNA病毒,能够诱发人和多种高级脊椎动物如兔、牛、狗等的皮肤黏膜产生疣和乳头狀瘤。“HPV感染的是宫颈管粘膜的基底细胞。基底细胞是表皮最里面的一层细胞,它不断地分裂,向外层生长,越往外越密集、越硬,最外面的细胞角质化了,就好像形成了保护膜,把病毒挡在外面。但是由于摩擦等原因,表皮会出现小损伤,里面的基底细胞暴露出来,HPV就可以跑到基底细胞里面去。HPV刺激基底细胞分裂、生长,基底细胞层变得越来越厚,就长出了疣子。同时HPV利用细胞里的设备复制自己,等这些受感染的细胞被挤到了表皮的最外面,死亡、脱落、破裂,里面的病毒颗粒就被释放出来,去感染别人。”“ 现在发现的HPV类型已达到大约100种,有大约40种是通过性传播的,其中有十几种能导致宫颈癌或其他生殖系统癌症,叫高危HPV,其他的HPV(包括那些导致生殖器疣的)则统称低危HPV。”HPV高危亚型主要有:16,18,31,33,35,39,45,51,52,56,58,59等,可导致男性阴茎癌和女性宫颈癌。HPV低危亚型主要有:6,11,42,43,44等,可引起尖锐湿疣,引起恶性变化的概率较小。

畜牧业与转基因大豆

农业部于2013年6月批准进口三种转基因大豆的新闻引爆了舆论,各路媒体争相报道,批评之声不绝于耳。阴谋论、卖国论、人口灭绝计划等等甚嚣尘上,凡此种种,引发的争议可想而知。下面我们不谈安全(无需多做解释),既然我们批准进口了转基因大豆,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国家为何要进口转基因大豆?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去了哪里?为何要进口如此巨量的转基因大豆?

违法者肠息肉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某白领查体发现肠子内有13颗息肉,提示可能与其缺少锻炼,经常吃油炸垃圾食品有关。高脂饮食和缺少锻炼的人容易发生结肠息肉,甚至结肠癌,这是比较确定的,但具体到这位病人身上,肠息肉的发生是否和其生活方式有关则存疑。

一般把有肠息肉的病人分为两类,一种是家族遗传性的息肉病,一种是散发的结肠息肉。前者往往有很明显的家族遗传,年龄很轻,甚至儿童期就可以出现息肉,并且是多发,不仅是结肠,胃、小肠都可以有。而后者往往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一般是单发,多发数量不会太多。像报道中的这位白领,很可能是前者。不管她是不是缺少锻炼、吃油炸食品都要长息肉,即便改变了生活方式,息肉也会继续增多增大。

中医用科技如包二奶

既然实际上用了这些高或低的科技,那么,中医理当接受这些科技背后所代表的理论,如细胞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化学等等。中医拒不接受,这意味着,中医使用高科技就像包二奶,用是要用的,名分是不给的。

孤独的儿童

由于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儿童的时间观念差、好动,更容易被外界事物分散注意力,也易受偶然事件的影响,同时情绪也更易冲动且反复无常。虽然如此,5岁以后的大多数孩子会逐渐发展出适当的行为和认知能力,为即将到来的学校生活做好准备。然而,大约有4-5%的孩子(主要为男孩),由于大脑某些区域的功能障碍,和同龄人相比,他们明显更难集中注意力、难于保持安静而且情绪更加冲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这使得他们很难适应学校生活。对这类孩子行为原因缺乏了解的老师和家长,常常会采取完全错误的手段——往往是简单粗暴的惩罚或者呆板的说教——去校正他们的行为,其结果只能是导致他们产生挫败感进而厌恶学习以及产生叛逆心理、妨碍儿童形成正常的自尊心导致自卑或过度敏感,甚至形成反社会心理。

漫谈干细胞

“一切生物,从单细胞到高等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施莱登&施旺

个体发育历史研究回顾

 作为多细胞的聚集物,人体不仅由数以亿计的细胞构成,而 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细胞分成了不同的细胞类型。实际上这些不同 类型的细胞有些在外形上差异极大,要把这些不仅外形不同而且 功能也不同的东西,统统归到一类是需要判断力和相当的勇气的。

人们早就知道构成人体的所有细胞均来自于一个细胞——受 精卵,但在历史上对受精卵如何发育成个体,却争论了许久。其 中一个重要的流派是先成论(或者称预成论)者,他们主张在受 精卵中其实已经预先有了一个微型的胎儿,随后的发育过程仅仅 是一个简单的生长过程,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放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