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需要指南针
在《科学新闻》今年第一期封面故事《抗击甲流,“金花”裸奔》刊出后,腾讯网上反对声一片。
网友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医在中华民族繁衍中所起的作用。可以看出,反对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受到了民族感情所左右。但医学用于治病救人,它首先应该是一门科学,科学不应该以感情作为判断正误的依据。
在《科学新闻》今年第一期封面故事《抗击甲流,“金花”裸奔》刊出后,腾讯网上反对声一片。
网友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医在中华民族繁衍中所起的作用。可以看出,反对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受到了民族感情所左右。但医学用于治病救人,它首先应该是一门科学,科学不应该以感情作为判断正误的依据。
短短一个月之内,中国医疗卫生界出现了三大新闻:“悟本堂”的倒掉、“天价芦笋片”事件和“劣质阿胶”被揭发。
从2010年2月份开始,张悟本以“出身中医世家兼名牌大学毕业”的身份被一些电视台热捧为“中国食疗第一人的养生大师”,其后他的讲座出场费飙升至20万元;“悟本堂”开张,他的养生咨询挂号费高达2000元,并且这样的号已经排到了2011年3月。他所写的养生专著据说卖出了300万册。他“绿豆治百病”的理论令全国大部分范围内绿豆的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飙升数倍。
在10月23日举行的“医学科研工作者与媒体角色互换”活动启动仪式上,朝阳区疾控中心一位负责人向在场记者透露了一个信息:在一年半以前那次所谓的“山西疫苗案”被报道之后,他所在辖区内疫苗的接种率下降了近一半。
有关“山西疫苗案”的那组报道,也正是笔者受邀为这次活动所做的第二场报告“新闻记者必备的科学素养”所举的案例之一。
在中国第一批庚子赔款生留洋100周年之际,107岁的贝时璋和98岁的钱学森逝去,中国科学界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记得2004年笔者与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的一次对话,在解释“为什么较之西方,中国人相对缺乏科学精神”这一问题时,路甬祥的回答是:“在西方,科学与宗教经历过血与火的斗争并最终胜出;而在中国没有经历这一阶段,科学是通过教育让公众接受的。”
很多求医的人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费力挂号、排队,直到面对医生,提出的很多问题医生不愿意回答,甚至不客气的说,就是不屑回答。当然这里面不能排除部分医生修养和职业素养的原因,但就我个人和身边同事的经验来看,根本的原因还是在这些问题本身。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问题,让专业人士不愿意,甚至不屑于回答呢?本文就这些问题做一下总结,欢迎对号入座。
第一. 违背常识的问题。有些问题,从现有知识当中不可能得到答案估计将来也不会有,因为它们违背基本医学常识和自然规律,比如:“有什么方法不吃饭就能存活?”“怎么样才能永远不死?”虽然这样的问题,目前很少有人会问了,但还会出现变种,比如上面两个问题就可以变成“怎样通过辟谷将自己变成能够光合作用的植物人?”和“有哪些能将人预期寿命提高到200岁的绿色食品?”等。
药品注册,是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三条)
为保证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规范药品注册行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7年7月10日起颁布了修订后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管理办法》对所有药品的注册审批做出了笼统的一般性规定。
任何有生命的生物体都可能出现非正常的状态,这是生命本身的固有属性,对于人类而言一般称为疾病。疾病是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出现的异常生命状态,造成人体的形态或功能偏离正常,生命活动受到限制或破坏,这种状态可以转为康复或长期存在,也可能导致死亡。
医学的历史比很多学科的历史都要悠久,自远古时代起,人类就开始有意识地与疾病抗争,不断探索治疗疾病、预防疾病的有效方法。数千年来,治疗手段从祈求神灵已经发展到基因疗法,药品的研究也从天然动、植物和矿物到分子水平的药品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有数不清的方法被淘汰,也有更多的方法不断被研究出来。医学的进步为改善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解剖学方法是医学研究中最古老而又最基本的方法,人体解剖学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人体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生理和病理过程的物质基础,任何关于人体和疾病的研究都不能无视这个客观基础的存在。
诊断在医学上指专业医疗人员根据体征、病史、检查结果等综合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对人体的精神或生理状态所做出的判断。一般常理解为对某种实体性疾病的判断,疾病名称往往是诊断的最后结论。
现代医学的诊断要求确定疾病的本质和病因,疾病是非常复杂的人体现象,大多数疾病无法通过外表确定,需要从解剖、生理、生化及病理等多方面进行检查和分析,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已经达到分子和基因水平,为诊断提供了相对精确的依据。